小兒內分泌專科 林美慧 醫師
生長只有一次,無法重新來過。一但生長板閉合,就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孩子再長高了。因此對於身高,也應有健檢的觀念,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而遺憾終生。
性早熟是造成最終身高矮小最重要的原因,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有效改善身高。
如果您希望孩子將來擁有高人一等的身高,千萬不要錯過 7-12歲的評估時機。
我們的檢查流程:
媒體專訪 / 專欄集錦
及早追蹤生長軌跡 別錯過孩子黃金成長期
「哇!小明怎麼突然長高了?」每回暑假結束,新學期開始,就發現班上就有不少同學長高了許多,暑假是孩子調整作息及飲食的好時機,也因此許多家長會趁暑 假,幫小孩調整飲食、搭配運動,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等。 然而,影響長高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把握孩子的黃金成長期;對此,小兒內分泌專科林美慧醫師建議,不妨在孩子國小一、二年級時,進行生長軌跡及 骨齡評估,預測孩子的未來生理發展,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
搶救身高要趁早 掌握關鍵成長期
讓孩子又高又健康,是每個父母心中深切的期望。不過,身高除了受遺傳因子影響外,影響因素其實很複雜,大直診所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林美慧強調,「長高是有黃金成長期的,所以秘訣就在掌握時機。」
雖說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多半遵循一定的模式,林美慧醫師說明,「黃金成長期」共有兩個時間,主要是依據年齡來區分,出生後第一年 平均長25公分,是第一個生長快速期,之後會逐漸減緩,到4歲時平均身高為100公分。此後直到進入青春期之前,每年平均長6公分,這段期間如果每年長不 到4公分就算不正常,建議找小兒內分泌科醫師進行檢查。
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育開始,身高增長的速度會明顯加快,這是第二個黃金成長期。「女孩一般為10-10歲半,男孩一般為11-11歲半,開始 進入青春期,這個時期因體內性荷爾蒙產生,身高會衝得特別快。在生長高峰期,女孩11歲一年可長6-10公分、男孩13歲一年可長7-13公分,依據個人 青春期早晚而有差異。」林美慧醫師進一步解釋,兩個成長期都很重要,但要特別要注意在進入第二個成長期(青春期)前,若能拉高起點,身高就有一定水準,一 旦進入成長期,自然就會長得又高又快!
記錄孩子生長曲線 小二就要追蹤身高
成長的問題百百款,林美慧醫師發現,「許多初次來門診評估骨齡的孩子,其實生長板已完全閉合,高達2/3都已經錯過黃金成長期。」因此,不管是否有 遺傳性問題,父母在孩子國小一、二年級時,應至專科門診進行生長軌跡及骨齡評估,預測孩子的未來成長,因骨齡和實際年齡不同,會依發育狀況有所落差,及早 進行評估越好,才能在生長板未閉合前,把握黃金成長期進行治療。」
林美慧醫師以一對身高皆不超過155公分的父母帶著身高偏矮的9歲兒子來求診為例,父母希望了解孩子的生長狀況,在檢查骨齡及追蹤過去的生長曲線趨 勢後,若不接受治療,預估小男孩最終身高只會落在158公分。在數年密切追蹤治療後,小男孩的成人最終身高為169公分,成功破除遺傳魔咒!林美慧醫師建 議,改善身高的治療需把握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的治療黃金期,趁骨骼生長板尚未關閉前補充生長激素,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林美慧醫師特別呼籲:「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身高常有過多的錯誤預期,進而讓孩子吃了不適合的食補、營養補品,或是缺乏持續追蹤身高,因此錯過孩子成長期。因此,父母有記錄孩子生長曲線的習慣,可提供門診判斷依據,才是幫助孩子順利成長最正確的態度。」
暑假補身高 建立好習慣
想讓孩子長高,營養、運動、睡眠三者缺一不可,「4歲以前,營養為決定身高的最重要因素,不宜過瘦,進入青春期前,就要避免肥胖,以免第二性徵過早 出現,影響成長發育。」林美慧醫師補充,暑假期間,由於孩子沒有學習的壓力,身心充分放鬆,戶外活動增加,睡眠時間充裕,這些都是長高的有利因素,爸爸媽 媽也不妨利用此時,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以利成長。
兒童生長異常?別錯過黃金評估期
「高人一等」是多數家長對子女的深切期盼!小兒內分泌科林美慧醫師表示,在其臨床觀察卻發現,多數父母在孩子成長、發育上,往往僅著重於「0到6歲的學齡前」,以及「中學轉大人」兩大階段;卻忽略了其實6歲後至青春期前的「黃金評估期」,才是挽救身高的關鍵!
孩子成長有期限!把握青春期前「黃金評估期」
日本東京都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研究員,大直診所小兒內分泌科林美慧醫師表示,雖然說兒童0至6歲的學齡前階段需要留意,但6歲後至青春期正式來臨前的成長期間更是需要評估發育的狀況。
在臺灣,寶寶手冊提供孩子至6歲爲止的生長曲線圖表,往往容易讓家長輕忽了6歲以後的身高發育評估。
另外,成長要把握青春期報到(女生約9~10歲;男生約11~12歲)前的時間,因為當性荷爾蒙開始作用時,除了會刺激第二性徵發育,同時也會催熟生長板提早關閉,進而縮短長高的時間。
因此,若家長發現孩子有生長異常問題,例如身高遠低於同儕,甚至平均每年長高不到4公分,或青春期來得太早,則應儘速把握6~10歲左右的黃金評估期,積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和治療。
標準身高認定大不同 中日台各有一套
不過,想要成功挽回身高劣勢,到底該怎麼做呢?林美慧醫師提到,現階段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從維持生長板不要關閉為重點。而避免生長板關閉的要訣則是,抑制性荷爾蒙作用與延緩青春期的進行,需要時適度注射生長激素以維持良好的生長速度。
到底要長高到什麼程度才足夠?林美慧醫師以自身在日本行醫、大陸教學的經驗比照台灣的思考模式,和大家分享。就以大陸來說,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甚至有男人身高不到170公分等於2級殘廢的說法,對身高要求相當高。
而日本對於身高的要求較不嚴苛、標準放寬許多,一般來說,男生只要有165公分、女生落在152至155公分之間,日常生活無礙即可。至於台灣,在 觀念上則與大陸近似,雖不至如此偏激,可是,由於對生長發育知識缺乏的關係,相較於日本更偏愛使用坊間所謂的轉骨秘方,不僅效果有限,更可能使青春期提早 報到。
成功長高不是夢 把握黃金時間效果好
林美慧醫師分享自己診療經驗中,就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有1名小男孩,雖然父母、長輩相當重視其身高發展,但因為對生長發育知識不了解,於是聽信 坊間謠傳,從小給孩子大量補充各種宣稱有助長高的健康食品、轉骨方。但是,年屆14歲的他,身高卻未見長進,只有155公分,連男生的最低標160公分都 不到。經過詳細檢測後,不僅已邁入青春期出現第二性徵,生長板更是早已關閉,醫師已愛莫能助。
不過,除了上述值得警惕的個案外,也有發現早、就醫即時、治療顯著的案例。林美慧醫師表示,自己曾收治1名10歲女童,當時身高僅有120公分。幸 好及時就診進行檢查,透過生長激素及延緩青春期治療約4年,於18歲成長結束時,身高已成功到達160公分,免於造成心理上的遺憾。
生長激素不是萬靈丹!醫:事前評估計畫不可少
林美慧醫師也提醒,身高治療暗藏學問,除了在治療前,需仔細觀察孩子的身高記錄,畫出生長軌道,鑑別有無生長激素缺乏問題外;同時也應透過手部X光評估骨齡,確認生長板關閉與否,來加以評估後續治療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生長激素不是萬靈丹,治療更是非一蹴而就!林美慧醫師強調,生長激素療程通短則需要2年,長甚至需花費5~6年的時間;且過程中需反覆的進行驗血、骨齡檢測、調整生長激素劑量,完全馬虎不得。
因此,不光要把握6歲以後到青春期報到前的「黃金評估期」,更要由有實際治療經驗的醫師評估及治療。同時,家長事前透過衛教課程,了解療程計畫及預期身高目標,配合醫師做定期追蹤與評估,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因此林美慧醫師的初診都會包含一個小時的衛教課程。
孩童長不高 生長激素不足別疏忽
父母往往擔心0到6歲學齡前的孩子長不高,輸在起跑點,所以,都會緊盯寶寶手冊上的身長曲線,就怕孩子變成「哈比人」。但是,小兒科醫師也提醒,6 歲之後孩子的身高,也不可忽略,如果平均每年長高不及3至4公分,最好帶孩子到門請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測與評估,才不致影響黃金發育時間。
每個孩童發育的速度及高度大不相同,除了父母基因遺傳影響約佔7成,就連親兄弟間的身高也可能差距極大。針對0到6歲孩子的身高發育,內分泌專科林 美慧醫師表示,除了可使用0至6歲的寶寶手冊記錄之外,6歲後仍然應該繼續將孩童身高做定期紀錄,若有異狀時,如平均每年身高不及3至4公分,則需要進一 步安排骨齡檢測及內分泌檢測。
影響孩子長不高 生長激素缺乏不馬虎
林美慧醫師補充,曾收治一名10歲女童,當時身高僅有120公分,幸好家長有定期紀錄察覺女童成長有遲緩的現象,及時就診進行檢查,並透過生長激素及延緩青春期治療約4年,於18歲成長結束時身高達到160公分,免於造成心理上的遺憾。
影響孩子身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遺傳因素,子宮內因素,疾病及藥物影響。較矮的雙親通常會有較矮的子女,但並不是絕對的。孩子若未在子宮內獲得足夠營養,或是他的生長受其他因素影響,出生後他將會比預期中小而輕。
造成矮小的疾病因素很多,包括:營養不良、骨骼病變、染色體異常、小兒慢性腎衰竭,或生長激素缺乏等。至於藥物干擾生長普遍常見的是類固醇類,因為誤服長高偏方,未料帶來長不高的後遺症。若身高疑似發育異常的患者,在給予生長激素注射治療前,會安排相關檢測診斷出問題因子,如手部X光、驗血檢查、生長激素刺激試驗等。
不明原因矮小 基因檢測診斷病因
另外,非生長激素缺乏的症狀,過去被歸類為不明原因矮小,或特發性身高異常,例如透納氏症、小胖威利症候群及SHOX基因異常等,此類患者可透過特定基因檢測診斷病因。
林美慧醫師提醒,若發現孩童身高低於標準,或是生長曲線大幅落後同齡同性別的孩子時,建議家長可先帶孩童就醫,並進行內分泌檢查及基因檢查,以瞭解是否有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缺乏或SHOX基因異常等狀況。
孩童成長無法重來! 醫:小二就要追蹤身高
注射生長激素 使用停、看、聽
「聽說小明隔壁班同學打了生長激素長高很多,我們也讓小明打看看好了!」近年來,生長激素注射治療普及化,越來越多家長期望能夠在醫學的幫助下讓孩子長高。大直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林美慧提醒,雖然現代的生長激素非常安全,偶爾出現「生長痛」屬正常情況,但生長激素注射治療必須在專科醫師的評估之下使用,否則也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
林美慧說,1980年後,基因工程進步,現在的生長激素補充針劑是以基因重組方式製造出來的藥品,可用於生長激素缺乏症、小胖威利症、透納氏症等體內真正缺乏生長激素的患者。
在研究和臨床使用上證實,足月出生低體重兒、不明原因矮小者,在生長板未關閉前使用生長激素,是有機會改變身高的,但是也有不少小朋友是因不明原因發生性早熟,造成生長板提早關閉、身高發育停滯,若治療的醫師沒有及時發現就直接注射生長激素,恐導致肢端肥大症,甚至因長期不正當的使用造成血糖代謝差、引發糖尿病。
因此,使用生長激素前一定要先經過嚴密的檢查,確認小朋友的生長板是否仍未癒合,以及有無性早熟情況。如果孩子有性早熟的可能,除了要爭取時間幫助小朋友長高,也有可能必須搭配延緩青春期的藥物,延緩生長板閉合的時間,並補充適量的生長激素,才不會引起副作用或後遺症。
林美慧醫師指出,她行醫多年,從未見過使用生長激素發生副作用的例子,事實上醫界也認為生長激素治療相當安全。曾有質疑注射生長激素會增加白血病、癌症發生的風險,但事實證實兩者並沒有關聯,統計學上也未發現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會提高癌症的發生率。
許多接受生長激素治療者會有腳痛、關節痛的情形,主要是因為隨著身高快速成長,骨骼生長速度也增加,以致出現所謂生長痛的情況。另外,部份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初期,會感覺頭痛,這是因生長激素會讓體內水分滯留,造成腦細胞水腫,而引起良性顱內高壓;若有出現上述狀況,只要先停藥,等症狀解除後再從低劑量生長激素開始注射,採取漸進式慢慢增加劑量,通常不會再讓患者感受到頭痛。最後,林美慧醫師提醒,使用生長激素治療可為有身高發展問題的孩子帶來極大的幫助,但重要的是,治療前一定要確保有專科醫師的仔細評估,並在治療期間遵囑指示使用,才能安心讓孩子在生長激素的幫助下健康長高。
拒當哈比人!錯過青春期小孩長不高
未來是巨人族或是哈比人,青春期將是人生長高的最後關鍵期!然而,除了遺傳基因之外,現代學童愛吃炸雞、珍奶,嘴裡吃進太多熱量,除了造成肥胖,又 生活在塑化劑暴露等環境荷爾蒙之中,使青春期的生理時鐘提早發動,出現性早熟的現象,若家長疏於關注,恐讓孩子的生長板比同儕更早癒合,錯失長高的時機, 嚴重甚至可能比預估的遺傳身高更矮小。
把握長高的關鍵!先問青春期何時報到?
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林美慧表示,人的一生,青春期是最後的成長階段。受到性荷爾蒙分泌的影響,男生從青春期開始至生長板癒合,大約可長高30公分,女生約可長高20公分。但問題是,每個人的青春期何時報到呢?
一般來說,青春期大約從10來歲開始,女生會出現胸部發育的第二性徵,男生則有睪丸變大的現象。但現代孩子受到肥胖和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刺激,女生在8歲前、男生在9歲前,可能就面臨青春期提早到來,卻因初期性徵不夠明顯而被家長輕忽。
疏忽青春期來臨 恐錯失生長激素治療時機
林美慧醫師表示,人的身高,超過7成由基因遺傳決定,家長應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注意生理變化,不要以為小時候長得比同儕高就洋洋得意,可能是出現潛在性的青春期快速成長現象;或者第二性徵已經顯現,卻因身高不比同儕矮小而慶幸,這類情況都可能是性早熟或偏早熟。
疏忽青春期報到時機的個案不少!有1名遺傳身高預估為156公分的女學生, 7歲時胸部開始發育,當時身高為120公分,在8至11歲間快速長高,12歲就長到147公分,直到14歲求診時都還是一樣高度,是典型的性早熟個案,若 早點發現青春期的開始,並接受治療,成年後身高將可望達到遺傳身高的目標。
還有另名立志當游泳國手的男同學,遺傳身高估測為168公分,由小一的生長曲線推測,成年後有機會長到177公分,在他14歲時身高就長到165公 分,為了想更快長高而求醫。但經過醫師詳細診斷評估後,發現他提早進入青春期,且生長板已經關閉,儼然沒有再長高的機會。醫師表示,若能趁生長板癒合之 前,使用生長激素和延緩青春期進程的治療,男同學應有機會長得更高。
克服矮小遺傳! 從小觀察性徵變化開始
林美慧醫師強調,家長矮小,小孩未來身高不一定矮,但若疏於注意偏早熟的情況,恐錯失長得比遺傳身高更高的機會。特別需關注的是男孩子,因剛開始發 育的部位在私密處,較不易被察覺,往往需經過1~2年,當嗓音變粗、鬍子冒出,此時家長才意識到孩子正在轉大人,若有提早進入青春期的狀況,欲治療恐為時已晚。
林美慧醫師建議家長要提早關心孩子的生長發育,並且定期為孩子量身高、做紀錄,當家中男孩出現害羞狀態,不再和家人一同洗澡時,可能是第二性徵開始 有變化,女孩胸部出現硬塊或隆起,不管孩子的身高是否比同齡同學來得高或矮,都建議在小二前,帶孩子至小兒內分泌科或小兒新陳代謝科門診請專業醫師評估檢測。
搶救孩子身高 及早治療是關鍵
錯吃轉骨方 反讓孩子性早熟
不少家長為讓孩子發育好,購買轉骨方食品或到號稱可治長高的診所治療。醫師呼籲,想長高不應迷信偏方,應請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評估治療,以免花錢又傷身。
一家三兄妹年齡接近,即將邁入青春期,爸媽擔心孩子不夠高,讓他們服用號稱可長高的藥物4個月後,女孩出現雄性化現象、兩名男孩則開始變聲,讓爸媽嚇了一大跳,停藥後才恢復正常。
高雄市立人診所小兒內分泌醫師林美慧指出,許多號稱可長高的藥物,都含男性荷爾蒙,雖可短暫促進骨頭生長,副作用卻是會加速骨齡,讓小朋友提早進入青春 期,甚至促成性早熟,包括男生聲音變粗、女生陰蒂變大、長毛髮,出現雄性化現象;一旦青春期過早結束,骨頭生長板密合,就沒有長高的可能性了。
林美慧表示,上述三兄妹因個子小,父母擔心孩子長不高,先購買轉骨方給他們服用,今年初到某診所就醫,由醫師開立號稱可長高的藥物,連吃四個月後,兩個年僅10歲的男生竟開始變聲,女孩則陰蒂變大、骨齡也比實際年齡大上1歲,停藥後男生變回童音,女孩雄性化特徵也消失。
有的小朋友則只是單純「晚熟」,根本不須服用轉骨方,建議諮詢小兒內分泌醫師,再決定是否治療或持續觀察
身高的小常識Q&A
1、Q:可以讓孩子長得超越遺傳身高嗎?
A:只要把握成長黃金期,就有機會成就孩子長高的夢想。
正確的使用 “性荷爾蒙抑制劑” 和 “生長刺激劑”(例如生長激
素,蛋白質同化劑)可以讓孩子長得超越遺傳身高。
2、Q:幾歲開始找醫生評估身高較好呢?
A:因為4歲以前營養好或不好對身高的影響很大,這時期如果加強營
養,有機會長得超過遺傳的水平。所以建議2歲時作第一次評估,
才不會錯過改善營養的時機。
3、Q:如何知道孩子是否進入青春期呢?
A:女孩的乳房開始發育就是進入青春期,通常很容易察覺到。但是 男孩進入青春期的第一個徵象是睪丸變大,並非多數人認為的變聲或長鬍子,因此不容易察覺,只有從小定期追蹤健檢才能知道青春期是否開始了。
4、Q:任何年齡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治療再長高嗎?
A:只有生長板還沒有閉合的人才有機會經治療再長高。
生長板已經完全閉合的人,就沒有任何藥物治療可以再長高了。
5、Q:父母長得高,孩子將來就一定高嗎?也須要評估嗎?
A:雖然父母的遺傳不錯,但是很多後天的因素也會影響身高,
例如孩子的青春期偏早熟的話,可能將來會不如預期的高。因此即使父母都高,也須要定期評估。
成長的模式:兩個快速生長期
雖然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有相當大的個人差異,但多半遵循一定的模式.出生後第一年平均長25公分,是第一個生長快速期,此後逐漸減緩,到4歲時平均身高為100公分,此後直到進入青春期之前,每年平均長6公分.這段期間如果每年長不到4公分,就算不正常,最好能找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檢查.
到了進入青春期(此時有第二性徵的發育)身高增長的速度明顯加快,是第二個生長快速期. 女孩一般為10-10歲半, 男孩一般為11-11歲半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時期因體內性荷爾蒙產生的關係,骨骼生長快速,身高衝得特別快.最快速的一年,稱為生長高峰期,女孩為11-12歲, 一年可長6-10公分(平均8公分)男孩為13-14歲.一年可長7-13公分(平均10公分).因此當一個原來長得矮小的孩子在10歲前後突然長得快起來時,不見得是體質變好而長得快,有可能是進入青春期才暫時顯得長得較好. 生長高峰期的隔年,生長速率開始極速下降,女孩大約14-15歲, 男孩約16-17歲時達到成人身高.(但根據青春期來得早或晚,會有很大的差異)
爸媽都矮! 孩子注射生長激素多長10公分
一對身材嬌小的父母(爸爸153公分、媽媽149公分),焦急地帶著9歲的兒子偉偉至小兒科門診諮詢;由於父母身高 都不高,擔心小孩萬一將來也長不高的話,會影響自信心,父母期望可以透過正確的診治,改善家族性身材矮小的遺傳。在經醫師檢查骨齡,及追蹤過去的生長曲線 趨勢後,研判若不經治療,預估男童最終身高只會落在158公分左右,經過5年密切追蹤治療,14歲的偉偉已經長至169公分,這對父母每次看著高出自己一 個頭的兒子,臉上充滿了歡喜笑容。
在兒童生長發育專科鑽研近30年經驗的大直診所林美慧醫師表示,「父母身高的遺傳因素、嬰幼兒期(4歲 前)的營養狀況、荷爾蒙分泌狀態、青春期,這四種因素幾乎就決定了小孩最終身高落點」。而在門診中就常有家族性身材矮小的父母,來諮詢如何透過治療來改善 小孩的身高;根據林美慧醫師的臨床經驗,如果可在黃金治療期正確追蹤、診斷及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的孩童,平均可以比父母的遺傳身高大概高5~10餘公分不 等。「生長激素也非萬靈丹!」,林美慧醫師特別強調,生長激素必須由具有實際治療經驗的小兒專科醫師監督下,正確使用才會有效,且3個月就要定期的驗血、 骨齡監測、調整生長激素劑量,才能達到最好的長高效果。而生長激素療程通常要數年時間,對於部分父母來說也會有經濟上的考量,林美慧醫師建議父母,在治療 前必須全盤了解療程計畫及預期身高目標,治療期間必須充分配合醫師做定期追蹤與評估,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林美慧醫師也呼籲,如果有家族性遺傳矮小問題的父母,在小孩就讀小一的時候,就可以帶到小兒專科門診讓醫師做充分的評估檢查,千萬別錯過生長黃金治療期(小一至進入青春期初期),早期發現早期診治,才可以成功長高。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你做對了嗎?
出版時間 2018/05/15
建議家長6歲開始追蹤孩童生長軌跡,若有偏離軌跡或偏矮的狀況可向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進一步諮詢
常有家長因擔心孩童身高,準備各式食補逼孩子照三餐吃,例如山药燉湯,冬蟲夏草之類的中藥調理或吃轉骨方。但事實上許多轉骨方或調理身體的藥方含性激素(荷爾蒙)成份,吃了可能使生長板提早關閉,孩子反而會提早停止生長 。另外,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準備鈣片、胺基酸等營養補充品,但林美慧提醒,鈣質主要能讓骨骼堅硬不易骨折,對長高幫助不大,補充過多反而會造成便秘、腎結石等問題。建議從牛奶、乳酪、小魚乾、櫻花蝦、木棉豆腐等含鈣量高之飲食攝取即可。而胺基酸雖然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但要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血液濃度才有效,一般口服胺基酸的濃度是無法產生此功效的,因此也不建議刻意補充。正確的飲食觀念應為保持均衡的飲食習慣,並多注重蛋白質如肉、蛋、魚、豆腐類的攝取。
林美慧也建議孩童,每天至少有連續20-30分鐘的運動,因為這樣可以刺激自身腦下垂體分泌更多的生長激素,有助於長高。跳繩,游泳,打球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而腦下垂體在深度睡眠時會分泌較多的生長激素,所以好的睡眠品質對長高是很重要的。並沒有證據指出幾點睡,或睡幾個小時就會長得較好。林美慧笑著補充,只要入睡後有2-3小時睡得很熟就沒問題,因此沒有必要因強逼小孩早睡而鬧家庭革命,此舉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因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然而,正常的睡眠習慣對身體健康仍然是很重要的,建議小朋友10點以前睡,每天要睡足7-8小時,才能確保第二天有更飽滿的精神。
正確的飲食觀念應為保持均衡的飲食習慣,並多注重蛋白質如肉、蛋、魚、豆腐類的攝取。
一般而言,兒童到4歲時平均身高為100公分,此後直到進入青春期前,每年平均長4~6公分。而開始有第二性徵的發育就表示進入青春期。此時因性荷爾蒙的分泌,會讓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女孩生長高峰那一年可長6-10公分,男孩則可長7-13公分。雖然性荷爾蒙開始作用時,會刺激第二性徵發育,但同時也會開始讓生長板逐漸關閉,讓生長結束。
建議家長可對照標準「兒童生長曲線」表每半年紀錄一次孩子身高,觀察生長軌跡。若有偏離軌跡或偏矮的狀況,或對孩童成長況況有任何疑慮,建議可從孩子6歲起,就開始接受專科醫師第一次的評估。
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可針對生長激素分泌量及骨齡,評估孩童未來可能的最終身高,家長可進一步與醫師討論改善、或治療的可能性。林美慧指出,在生長板尚未密合的狀況下,可考慮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施打生長激素,透過生長激素分泌量的提升,進而刺激孩童身高成長。若有需要,可再搭配性荷爾蒙抑制劑,延緩生長板的關閉,進而延長孩童長高時間。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秋冬家長瘋轉骨進補 當心孩子誤身高
出版時間 2017/11/06
這樣的悲慘案例在小兒內分泌科林美慧醫師的門診經常上演,她表示,許多家長普遍存在讓孩子從小接受中藥調理,平時藥補、食補一起來,青春期更要吃轉骨方,孩子才能長得好的錯誤觀念。
青春期身體會製造很多性荷爾蒙,此階段外觀開始有第二性徵,也進入身高快速發展期,此時吃了轉骨方,感覺很有幫助,但其實因時間點剛好在進入青春期長高的階段,就算什麼都不做,一樣會長,家長卻誤以為轉骨方奏效。
大家認為中藥無害,事實上許多轉骨方或調理身體的藥方含性激素(荷爾蒙)成份,吃了可能使生長板提早關閉,孩子就會停止生長。臨床上有很多吃了轉骨方短時間長得快,但最終女生不到150,男生只有160公分的案例。無論藥方有無含性激素,基本上對身高都沒有幫助,正統中醫師強調的是以中藥改善孩子身體狀況,使其能夠在好的狀況下正常長高,但中醫和西醫一樣並非每科都專精,必須找對醫師。
林美慧醫師特別強調:「現在長得高,最終身高不一定高,現在長得矮,最後不見得比別人矮,家長千萬別看短時間長的高不高,而是看最終身高是否達到理想。」
含性激素的中藥不但沒好處,還可能引發一些問題,比什麼都沒吃更慘,例如小一女生服用,可能造成外陰部男性化,聲音變得低沉;小男生吃了可能長鬍子、變聲、外生殖器變大,即所謂的「假性性早熟」1。若在青春期使用,或許短時間長得多,但會讓生長板提早關閉,導致最終卻不高。
家長其實可藉由西醫改善孩子最終身高,但前提是在生長結束前,建議孩子國小一、二年級接受生長軌跡及骨齡評估,預測未來生理發展以對症下藥。即使身高在正常範圍,但並不理想,還是能使用性荷爾蒙抑制劑(延緩青春期的進行,爭取更多長高時間),及生長激素(能改善最終身高)改善。
尋求西醫協助應找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有經驗的醫師才能避免濫用藥物引起副作用,更重要是有正確判讀的能力,像是骨齡檢查就非所有醫師都能正確判斷。
此外,睡眠、營養和運動是孩子長高不能忽視的要件,四歲前營養是決定身高重要因素,不能太瘦,進入青春期前應避免過胖,以免第二性徵提早出現,並利用暑假沒有學習壓力,多從事戶外活動,以及充足的睡眠,讓孩子順利成長。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孩子身高的黃金三階段 原來爸媽時間都搞錯啦!
出版時間 2018/08/06
面對孩子身高這件事大致可分為兩種家長,一種是"等待青春期組",覺得孩子在這段時間內身高會長得特別快,如果再搭配飲食與運動,那身高應該就不會太難看;另一種是"基因決定組",想想自己與另一半不是太高、或已經很高,那孩子的身高想必也就是如此。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 林美慧醫師表示,其實兩種都不算錯,重點是誤會了青春期的時間,而基因也不是絕對!
林美慧醫師解釋,孩子的生長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嬰幼兒到4歲前的猛長期,第二階段是4歲到青春期前的平穩期,第三階段就是大家所說的青春期。但林美慧也指出,多數人所認為步入青春期的階段特徵其實都是錯誤的,所以才會有許多家長覺得"為何青春期我的孩子卻沒長高?"的狀況發生。
了解青春期的時間,才能掌握孩子的生長進度
了解了青春期的時間後,家長們還可以為孩子的身高做些甚麼?對此林美慧醫師也提出了「三要二不」的建議:
【要記錄】
除了出生後每次固定施打疫苗的基本測量外,建議爸媽每半年,或每年就幫孩子測量一次身高,並製作生長曲線圖,才能有效紀錄孩子的成長進度是否平穩且在標準內。
【要觀察】
孩子在步入小學後,學校每年會幫孩童測量身高,以至於許多家長在6歲後就放手交給學校處理。但醫師強調,學校只是單純的做"紀錄",除非孩子的身高低於標準3%才會個別通知,但其實如果每年平均的成長速度都過慢且平均值也偏低,這時家長就應該提高警覺。
【要評估】
如果孩子身高比較矮小(身高低於標準第三百分位),林美慧醫師建議孩子最遲在4~6歲時即可做一次專業性的評估,否則也可在6~7歲時做此專業評估。專家及醫師會從各方面的數據評估孩子的生長是否有過慢或早熟的問題,若數據漂亮當然好棒棒,但有問題也能提早發現,對症下藥。
【不過矮也不過高】
孩子身高的數字總是讓家長擔心,但也千萬別以為沒低於第三百分位或高於第九十七百分位就沒問題,即使在生長曲線表正常範圍內,太高或太矮都有可能是生長狀況出現問題;醫師解釋,偏矮小的孩子提早治療才有更多空間補強,而太高的孩子可能有性早熟的疑慮,提早步入青春期,生長板也癒合的早,最後平均身高未必會比同期晚發育的孩子來的高。
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 林美慧醫師建議家長以”三要二不”來關心孩子的身高
爸媽別急!專業評估後再動作
孩子都是爸媽心頭的一塊肉,但林美慧醫師也提醒,身高問題一定要先請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後再做治療,千萬別亂聽信民間偏方,或讓孩子變成保健食品的藥罐子,因這些只會越補越糟糕;另外,單純施打”性荷爾蒙抑制劑”也不是絕對治療方法,必須依照孩子身體狀況來進行其他治療才有效果。林美慧醫師強調,家長們千萬別嫌麻煩,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想要孩子平安健康身高漂亮,只要觀念清楚正確就不必擔心囉。
骨齡「正常」就能安心長高?小兒內分泌權威:太片面!
出版時間 2018/12/03
把握黃金成長期是關鍵,應在對的時間點、找對的專科醫師做身高成長評估
掌握對的成長時機,「骨齡」的掌握就非常重要。透過拍攝左手X光片,能評估生長板是否已關閉,以及判讀骨頭年齡。若生長板未關閉就代表孩子還有機會繼續長高,而骨齡則能反映出還有多少年可發展身高,一般女孩骨齡約14、15歲,男孩16、17歲左右就已接近成人身高,再成長機率極低。林美慧強調,坊間有許多診所都訴求可量測骨齡,但不是測量出骨齡正常,孩子就一定能長到期望身高!建議諮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配合長期成長曲線圖追蹤及專業判斷是否進入青春期,才能準確預估最終身高,並量身訂做每位孩子的專屬成長計畫。
林美慧表示,就曾有家長於11歲時就帶男童進行中醫治療,而中醫也安排每半年至骨科為孩童照骨齡,並得到骨齡正常的診斷,家長就持續安心以中藥做成長調養,但到14歲時男孩仍僅有163公分,因此急急忙忙帶孩子前來求診。但經診斷,骨齡已達17歲,沒有成長空間了!就算家長再心急,專科醫師也莫可奈何。林美慧提醒,黃金成長期對孩童成長評估至關重要,在對的時間點、找對的專科醫師評估是家長應把握的關鍵原則。
建議希望了解孩子成長狀況的家長,於一或二年級就先帶孩子至小兒內分泌專科做專業評估,判斷是否需要做進一步治療,或持續每隔一到二年再定期追蹤。若專科醫師診斷出的最終身高不符家長期望值,可再依照孩童的個人狀況給予進一步治療討論,例如延緩進入青春期的時程、或施打生長激素,改善最終身高。林美慧分享,曾有10歲女孩於就診時已有胸部發育,診斷評估青春期已提早開始、且最終身高僅有約145-150公分。在量測骨齡還有成長空間後,即時給予生長激素和青春期延緩的方式搭配治療,最終在18歲時達160公分理想身高!
骨齡「正常」不代表一定長高,須配合小兒內分泌科醫師長期成長曲線圖追蹤及專業判斷是否進入青春期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孩子的身高問題?醫生總是說先觀察…
出版時間 2019/08/14
讓最終身高達到期待值
孩子身高能夠長到甚麼時候,取決於骨骼的生長板關閉與否,身長板的關閉時間,又與基因、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若孩子從出生後偏矮小,建議3-4歲開始追蹤,一般情況下6-7歲追蹤即可。完整的生長門診是複雜且費時的,除了基本的身體檢查,還需家長配合提供孩子過去的身高體重資料,以利繪製生長軌跡(曲線);再透過醫師專業判定,孩子是否進入青春期,女孩需檢查胸部發育,男孩要檢查睪丸大小,青春期結束時通常生長板也隨之關閉;最後透過左手X光的攝影,確認骨齡,由醫師給予目前預估的最終身高,如果不滿意,透過醫療行為是有可能改變的。
健保門診只能照顧到有疾病的矮小症
生長門診包含以上程序,通常費時近半小時,甚至超過也是不在少數。台灣的健保醫療豐富,但只針對有疾病的醫療行為,健保門診中,3個小時號碼牌時常超過50號,等於一個孩子診療時間,不到五分鐘,無法做到完整的最終身高預估,通常是針對疾病引起的身高問題(生長門診就診人口中,僅有5%的人有相關病症),才能給予相對應治療,而對一般未達期望身高的孩子,醫生僅能口頭告知父母「再觀察」,因此往往錯失了改善身高的治療黃金時期。
與醫師配合 達到期望身高更自信
孩子的身高,成就了自信,尤其現在少子化,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長的又高又好,快要進入青春期時,是最後一段能掌握最終身高的黃金時期。身高不僅控制於基因,後天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青春期開始的時間點也有很大關聯;與專業醫師配合,確保有充裕診療時間,詳細掌握孩子的生長軌跡及骨齡,遵照醫囑定期回診,每期追蹤醫師才能針對不同時期的生長狀況提出治療建議,家長需避免孩子吃進促進早熟的食品、補品,全方位與醫師配合讓孩子達到期望身高,活出更加自信與美麗生活!
進「補」埋催熟地雷 性早熟害孩子身高吃「虧」
2019-12-04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夠「高人一等」較同齡的孩子更早、更快速抽高,但孩子從小就比別人高,不一定是好現象!醫師提醒,這有可能是「性早熟」的危險警訊。贏在起跑點,卻因為骨齡提早成熟而斷了成長黃金期,輸了最終身高,尤其,台灣人迷信給孩子進補才會長高的錯誤觀念,往往是「催熟」的元凶。
治療兒童性早熟經驗豐富的大直診所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林美慧印象深刻,曾有家長心急帶著14歲的小兒子來求診,只因為身高彷彿被定格似的,停留在160公分就不再長高了,經骨齡檢測發現骨齡已經成熟等同18歲。
進「補」拉響性早熟警訊 中藥竟成最大幫凶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小男生從小個頭就比較嬌小,排起隊伍來老是班上倒數幾名,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竟連灌了他3年的中藥轉骨方,沒想到「補藥」反而誘發性早熟導致孩子長不高。
林美慧指出,台灣人普遍有中藥藥性溫和、無害的印象,不少家長甚至讓家中有過敏困擾的幼兒,從小就開始吃中藥調理體質,其實很有可能一手埋下了達不到未來「理想身高」的地雷,因為一般人常忽略很多中藥成分都含有性荷爾蒙,甚至是常見的食物,像是山藥、九層塔等,皆可能成為引爆催化骨齡成熟的導火線。
想幫孩子長高,第一關鍵得先弄懂什麼是「性早熟」?國內醫師臨床觀察,近年來兒童性早熟現象越來越普遍,除了家長開始重視這個議題之外,人數也陸續在增長。
8歲、9歲是關鍵 男女兩現象不能輕忽
性早熟就是青春期開始得太早!林美慧指出,青春期萌發於第二性徵的出現,即女性乳房開始發育以及男性睪丸變大(體積超過4cc),正常時間點女性約莫落在8到12歲期間,男性則約9到13歲期間。因此,只要小女童在8足歲以前、小男童在9足歲以前冒出第二性徵,即符合醫學上定義的性早熟。
性早熟除了極少數屬於真正的疾病,例如因為腫瘤分泌性荷爾蒙導致之外,有較大比例皆與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空氣中的揮發性物質(居家壁紙、裝潢等)、含性荷爾蒙的飲食(健康食物、補品等)有關。臨床觀察亦發現,儘管遺傳因素不明顯,但如果父母本身有性早熟的經驗,相對的,孩子也有較高機率發生相同問題。
而家長另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雞都被打了生長激素,多吃雞肉會造成孩子性早熟。」林美慧表示,生長激素價格昂貴,少有雞農會為雞隻施打。孩子並不是因為吃了雞肉而導致性早熟,而是因為進食了一些油脂較為豐富的雞皮或炸物等,容易害人肥胖的特性,其實才更是性早熟的幫凶。
林美慧強調,性早熟最直接的影響,表現在孩子的最終身高,過去經驗顯示,如果您的孩子性早熟,可能影響其生長,相較同年齡身高可能會矮10~20公分。
性早熟上門免驚慌 治療有效調整理想身高
然而父母也不用太擔心,即使孩子性早熟,林美慧表示,早從近30年前就已經有藥可治療,透過每個月注射性荷爾蒙抑制劑,就能有效「凍結」青春期,讓發育速度跑得慢一些,拉回2到3年的時間軸;若再搭配生長激素治療,兩者相輔相成,甚至可以幫助孩子達到自己的理想身高。
在意孩子身高的家長們,日常需配合兩個關鍵事項,一是記錄孩子的身高數據,隨時掌握孩子的生長曲線,時時關心孩子在同年齡當中的成長進度屬於正常或落後;二則是於6、7歲即安排孩子定期接受醫師評估,以利適時介入治療。
林美慧提醒,預測孩子身高得透過身高數據、骨齡檢測才準確,必須由專業醫師詳細評估,坊間不少家長一窩蜂自行跑去做骨齡檢測,以為孩子骨齡與實際年齡相符,日後就能順利抽高,其實並不然。因為即使骨齡正常也不能保證未來的最終身高,想要達到理想身高,仍需由醫師按孩子個別狀況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
預約專線:(02) 2533-2339
LINE ID輸入“25332339”或是點擊加入我們的Line好友